
《天发神谶碑》,相传为吴·皇象书,今从其说,又名《天玺纪功颂》《纪功颂》《吴孙皓纪功碑》。
皇象,生卒年不详,吴国广陵江都人,字休明,善八分,小篆,尤善章草。其章草妙入神品,时有“书圣”之称。
原石在宋时已断为三段,故俗又称《三段碑》《三击碑》。
吴天玺元年(公元267年)七月立。
原石旧在江苏江宁天禧寺,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毁于火。
此碑为篆书,共存200余字。
原碑已毁,拓本难得。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宋拓本。
周右浚有《天发神碑考》、汪照《天发神谶续考》、罗振玉《天发神谶碑补考》,其考订甚详。近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吴天发神谶碑》。亦收入上海书画出版社《篆隶》下。
《天发神谶碑》以怪诞离奇闻名。一是结体用篆法,而字形取方整,且多杂有隶书体势。二是笔画纯用方笔,方起方折,又以方笔收。大异于商周秦汉篆书的篆法。第三,最奇者为尖垂笔,如利刃森森。其中那些锐利的点画形态不止是毛笔书写而成的。大多是由镌刻形成的,这种镌刻的夸张方法与《爨宝子碑》完全一致,与后来北魏《始平公造像记》等,上下一脉相通。
此碑是中国书法史上一大奇碑,具有特殊的美学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和隽永的启示意义。
清张叔未评道:“雄奇变化,沉著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以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
对于此碑前后的艺术史脉络,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云:“予观其书,方折盘旋以隶笔而行篆体,戈长剑利中实乃弓燥手柔。张怀瓘以沉着痛快目之,良不虚也。汉时篆法惟《张迁》碑额略有此意。北朝李仲璇《修孔子庙》《临淮王像》诸刻似极仿之,亦时势渐趋使然耳”。
汉魏书法处于历史的转折期,其中今古杂会的现象引人瞩目,那些既不统一又苗头纷现的模式(形式)给后人以多角度的审美启示。
比如此碑,不但从沉着痛快的笔法和峻利昂健的体态中表现出书法家大胆的创新精神,也使匀称、和睦的篆体书法的表现力和套路有了新的突破和拓展。同时,这种笔法和结体又直接地开启了明清以至现代齐白石等篆刻家们的印章语言,激其胆识,展其眼界,别开生面,成一代风流。
接下来,请欣赏《天发神谶碑》:
上海图书馆藏明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本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本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版本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让之临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徐三庚临本: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欣赏完《天发神谶碑》,你有何感想?建议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